欢迎光临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
科研动态
发布日期:2017-11-21 09:51:53 总浏览量:126 来源:网络-中国科学报
伴随着高强度捕捞、围填海、陆源污染、富营养化及气候变化,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海洋“荒漠化”严重,渔业资源呈普遍性衰退趋势。
“如何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产出,保障国民优质蛋白供应,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也是渔业生态学家亟待解决的命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研究员表示。
由金显仕任首席专家的“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研究创新团队”2011年入选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该团队围绕国家需求,发挥团队特色和优势,在近海渔业资源养护、远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推进了我国“蓝色粮仓”建设。
近海到远洋,谱写蓝色新篇章
近年来,从近海到远洋,金显仕团队先后开展了渔业生物学与资源评估、种群动力学与资源补充机制、食物网与生态系统动力学、资源增殖理论与生态安全、渔业分子生态学、远洋与极地资源开发等研究。
“我们对近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解析了近海环境变化对渔业种群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并率先开展了南海中层鱼资源的研究。”金显仕介绍。
而且,该团队还在中国近海全程食物网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规范了黄渤海增殖放流投入产出比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其增殖容量评估模型。
在远洋渔业方面,积极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对发展我国第二个远洋渔业、促进我国极地渔业发展以及培育海洋生物新兴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该团队探索建立了利用渔船开展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的技术方法,为南极磷虾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将我国南极磷虾资源评估纳入CCAMLR磷虾渔业管理数据体系奠定基础。负责该部分的核心成员赵宪勇研究员2015年入选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近海渔业资源如何规划、如何管理需要科学的支撑。该团队创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影响的研究,预估了近海典型渔业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适应性管理提供了依据。
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了鱼源归属的分子生态学依据,开发出“中国重要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可为国内科研、教学、产业提供畅通、高效、快速、准确的DNA 条形码信息服务。
另外,金显仕团队积极关注国际渔业动态和研究前沿,为维护我国渔业声誉和提高学科国际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
近5年来,团队累计承担“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0余项。获省部级奖6项、发表文章30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中英文专著14部,授权专利6项。其中“黄海渔业资源长期变化与评价技术”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黄渤海生物资源养护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金显仕表示,相关研究成果为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与周边国家渔业谈判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远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生态系统水平的渔业管理和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产研结亲,把论文写在大海上
科研成果如何才能实现深耕“蓝色土地”,助推“蓝色粮仓”建设?
“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海上。”金显仕说。他带领团队推动产研结合,科技送进渔民家,先后组织培训班36次,培训渔民2300余人次,为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团队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渔业资源养护方面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研发了黄渤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并示范推广,建立了4个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和5个资源生态修复示范区。
据了解,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和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水域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保护水域生态和水生生物资源,还可以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渔民生活水平,因此十分重要。
示范区内已累计指导放流各类苗种123亿尾,累计新增产值逾75亿元,带动就业岗位1000多个,有效帮助当地渔民增产增收。
“此外,我们以示范区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周边海域乃至全国沿海资源养护和增殖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将产生长远影响。”金显仕说。